一、自然干燥法
适用场景
常规清洗后不急用的仪器(如烧杯、量筒)。
无特殊洁净度要求的实验。
操作步骤
仪器清洗后倒置在 沥水架 上,保持通风。
可倾斜放置(如试管倾斜于试管架),加快水分蒸发。
注意事项
环境需洁净(避免灰尘落入)。
不适用于需快速干燥或精密实验(残留水痕可能影响精度)。
二、烘干箱干燥法
适用场景
急需使用的仪器(如容量瓶、移液管)。
高温耐受性好的玻璃(高硼硅玻璃、石英玻璃)。
操作步骤
将仪器 口朝下 放入电热烘干箱,温度设为 105-120℃。
烘干时间:30分钟~2小时(根据仪器大小调整)。
注意事项
禁用普通钠钙玻璃(高温易变形)。
温度勿超过150℃(可能损坏磨口密封性)。
烘干后待温度降至60℃以下再取出(防炸裂)。
三、有机溶剂快干法
适用场景
精密仪器(如滴定管、比色皿)或需无水环境实验。
无法高温处理的仪器(如带塑料部件的装置)。
操作步骤
用 丙酮或乙醇 冲洗仪器内壁2-3次,倒置沥干。
冷风吹干(压缩空气或氮气吹扫,加速挥发)。
注意事项
溶剂需高纯度(避免杂质残留)。
操作时通风(防有机蒸汽积聚)。
远离明火(丙酮易燃)。
四、气流干燥法
适用场景
管状仪器(如冷凝管、长颈漏斗)。
少量残留水的快速去除。
操作步骤
将仪器连接 压缩空气或氮气瓶,调节压力至0.2-0.5MPa。
气流从仪器一端吹入,持续3-5分钟至内壁无水珠。
注意事项
气体需过滤(防油污或颗粒污染)。
避免高压气流直接冲击薄壁部位(防破裂)。
五、真空干燥法
适用场景
超净实验(如痕量分析、半导体工艺)。
复杂结构仪器(如真空蒸馏装置)。
操作步骤
将仪器放入 真空干燥箱,抽真空至10⁻²~10⁻³ Pa。
加热至50-80℃(加速水分蒸发),保持1-3小时。
注意事项
确保仪器耐负压(普通玻璃慎用)。
升温需缓慢(防局部受热不均导致破裂)。
六、其他干燥技巧
红外灯局部烘干
针对特定部位(如磨口接口),用250W红外灯照射10分钟。
冷冻干燥
对热敏感仪器(如含胶塞组件),先冷冻至-20℃,再真空升华除水。
吸水纸擦拭
用无纤维脱脂棉或镜头纸擦干(仅限非精密仪器外壁)。
干燥禁忌与通用注意事项
禁止明火直接烘烤(普通玻璃受热不均易炸裂)。
磨口仪器干燥后需涂凡士林(防粘连,延长使用寿命)。
带刻度的仪器(如容量瓶)避免长时间高温(可能影响校准精度)。
干燥后储存:置于干燥器或密封袋中,放入硅胶防潮。
根据仪器材质、实验要求和紧急程度选择合适方法,常规实验室推荐 烘干箱+冷风吹扫 组合方案(兼顾效率与安全性)。